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美国枪击案与宪法第二修正案/杨帅

时间:2024-07-01 05:25:27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392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2012年4月11日凌晨,美国洛杉矶南郊的南加州大学校园附近发生一起枪击案,一男一女两名中国留学生被枪杀。这是继4月2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奥依克斯大学发生校园枪击案以来的第二次枪击事件。美国社会频繁发生的枪击事件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思考。

  美国社会为何频发枪击案件

  据美国联邦调查局估计,美国目前大约有2.5亿支枪在私人手里,另外每年还有500万支新枪被私人购买。美国民众这样庞大的持枪基数,几乎达到人手一枪的地步,这也从数量上证明了民众对枪支的接受和需要。

  美国社会私人枪支的数量如此之多,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公民对枪支的特殊态度。很多时候民众是把枪当做一件普通物品而不是武器,人们购买的枪支寄到家中时,邮递员往往会直接将包裹扔在空无一人的住宅门口。

  当今美国,公民持枪的历史原因已不复存在,但公民个人持有枪支的传统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形成了美国独有的枪支文化。而且民众普遍认可这样一种观点:人民持有武器是为了防止政府走向专制和独裁,为了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所以,即使枪击案件发生之后,许多美国民众也认为,“造成犯罪的是人,而不是枪械本身。”这一论调表明,美国民众认可持枪的自由,对于因持枪自由而引发的枪击惨案,则是“自由必须付出的代价”。

  除此之外,美国社会利益集团的影响也是私人枪支数量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美国步枪协会就是支持和鼓励公民持枪的典型代表之一。这个组织有超过300万的付费会员,再加上大量的广告收入,协会有雄厚的资金游说国会、法庭以及官僚。该组织的口号之一就是“枪不杀人,人杀人。”该组织不但具有强大的游说能力,而且还进行有关研究和调研。该组织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严格控制枪支的州的犯罪率几乎和没有严格法律的州的犯罪率一样高。这也从一个方面支持了美国公民持枪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公民的响应和认同。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社会枪击案件频繁发生,也就不足为怪了。

  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民众持枪的法律基础

  每一次恶性枪击案件发生后,都会引起美国国内关于禁枪问题的讨论热潮。但基本上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的有关规定,奠定了美国民众拥有和携带武器的法律基础。众所周知,宪法是一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权威和法律效力。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对公民持枪权利这样规定:“训练有素之民兵乃保障自由州安全所必需,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可侵犯。”(“ A well regulated Militia, being necessary to the security of a free State,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to keep and bear Arms, shall not be infringed.”)

  可见,在美国,公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被认为是一种天赋人权,并且在宪法中规定这种权利不可侵犯,这就奠定了美国民众持有枪支合法化的法律基础。

  宪法修正案之所以如此规定,与美国携带枪支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而且枪支在北美先民开发美洲大陆、建立美利坚合众国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美国政府如果想要禁枪,就有违宪的可能,如果想通过修改宪法来彻底禁枪,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先不论修宪的程序和条件十分严格,但就结果而言,“在美国历史上,尽管提出过上万个修宪的提案,但最后形成修正案的,只有寥寥27条。”

  麦克唐纳诉芝加哥案:对宪法第二修正案的解释

  事实上,对于第二修正案有关美国民众持枪的规定,一直都存在争议。修正案中的前后两句话,究竟是并列关系、因果关系还是条件关系,利益各方从不同的立场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并一直争论不休。

  简单来说,支持“禁枪派”的认为,宪法第二修正案规定的持枪权利,其主体是保障自由州安全所必需且训练有素之民兵,是一种集体权利,而非指公民个人拥有的持枪权利。而支持“持枪派”的则认为,修正案规定的是个人权利,即公民个人拥有持枪的权利。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麦克唐纳诉芝加哥案” (McDonald v. Chicago)的审理,在一定程度上终止了这一争论,做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裁决。

  此案中,奥蒂斯·麦克唐纳是芝加哥一名普通市民,在申请购枪时遭芝加哥市政府拒绝。因为在此之前,芝加哥已执行了28年禁购手枪的规定。对此,麦克唐纳选择诉诸法律,最终将官司打到了最高法院。2010年6月28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以5比4的投票结果,裁定扩大保障公民持枪自由的宪法条款适用范围,州、市政府限制人民拥有手枪的法律违宪。判决书称,美国宪法赋予每个公民拥有武器的权利,不仅是美国联邦政府,各州和各地方政府也必须尊重这项法律。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这一判决影响巨大,被认为是对宪法第二修正案的细化和解释。最高法院的这次裁决,明确了宪法赋予的每个公民的持枪权利,不管是在美国联邦政府层面,还是各州政府层面,都必须对此予以尊重。这也为修正案中,“人民”究竟是指普通的美国民众,还是指“保障自由州安全所必需的民兵”,也就是持枪究竟是一种个人权利,还是一种集体权利的争论暂时划上了休止符。

  枪击案件对美国社会持枪合法化的影响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这次裁决被认为是“持枪派”的一次胜利,但5比4的投票结果,表明了保守派和自由派的大法官们在对“持枪”还是“禁枪”这一问题理念上的分歧,反映了双方力量对比的接近性,也是美国社会在“持枪”和“禁枪”问题上激烈斗争的一个缩影。

  投下反对票的大法官史蒂文斯认为,这一裁定将对美国社会和宪法体系产生“破坏性”影响。这一裁定也遭到了芝加哥市市长的反对,其表示:“我们永远不会向那些持枪伤害他人的人屈服。”

  最高法院的这次裁决,从结果上看,是“持枪派”的胜利,但裁决也同时指出,一些长期以来实施的枪支管理法令,如禁止罪犯或精神病患者持有武器,禁止在学校、政府机构等敏感场所携带武器等,不应受到置疑。裁决支持了美国公民持枪的权利,但在肯定这项权利的前提下,最高法院也明确指出,保有及佩带武器之权利应受到必要管制。

  总之,在目前的情况下,美国社会想要实现彻底禁枪的目标,实属不能。不管是“持枪派”还是“禁枪派”,都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对枪支的控制和限制上来。联邦政府以及各州和地方政府,应该完善能够有效预防滥用枪支带来负面影响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强防止枪击案件再次发生的预警机制。也就是说,在保护公民持枪权利的同时,出台更完善的关于枪支的买卖和使用等方面的限制和约束性的法律规定,将个人持枪可能对社会或他人带来的危害降至最低,则是美国枪支改革的主要方向和目标。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

关于印发《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工作规则》《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法律文书参考格式》的通知

财政部


关于印发《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工作规则》《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法律文书参考格式》的通知

   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上海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深圳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了规范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工作,依法处理企业国有产权纠纷,我们制定了《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工作规则》、《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法律文书参考格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执行中有什么问题,请及时告我部条法司。

   附件:一、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工作规则

   二、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法律文书参考格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二○○二年二月六日

  

   第一条 为了规范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工作,维护企业国有资产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国有企业之间、国有企业与其他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间的国有产权纠纷调处,适用本规则。

   第三条 本规则所称企业国有产权纠纷,是指国有企业之间、国有企业与其他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间因国有资产的经营权、使用权等产权归属不清而产生的纠纷。

   国有企业与非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间发生的产权纠纷,由国有企业提出处理意见,经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后,与对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依司法程序处理。

   第四条 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五条 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实行以调解为主、调解和裁决相结合的制度,未经调解不得径行裁决。

   第六条 按照国有资产分级管理的原则,县级以上财政机关(包括国有资产管理机关,以下同),负责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工作。

   第七条 财政部负责下列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工作:

   (一)中央企业之间、中央企业与其他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间的国有产权纠纷;(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企业国有产权纠纷;(三)财政部认为有必要由其直接进行调处的企业国有产权纠纷。

   第八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级财政机关负责本级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工作。

   第九条 上级财政机关认为必要时,可以将其负责调处的企业国有产权纠纷指定由下级财政机关调处。

   下级财政机关在企业国有产权纠纷管辖上发生争议时,应当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财政机关指定管辖。

   第十条 发生企业国有产权纠纷的,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财政机关申请调处。提出申请的一方当事人为申请人,另一方当事人为被申请人。

   第十一条 申请人申请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时,应当提交申请书。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主要内容:

   (一)申请人、被申请人的名称、住所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姓名和职务;(二)申请人的具体请求、事实根据和理由;(三)主要证据;(四)申请人印章及申请日期。

   申请人应当向财政机关提交申请书正本一份,副本一式三份。申请书所附证据,应当提交一式四份。

   第十二条 申请办理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事宜,应当向财政机关提交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复印件。申请人委托代理人办理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事宜的,还应当向财政机关提交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代理人姓名、身份、联系方式、委托期限和代理权限。

   第十三条 财政机关收到申请书后,应当进行审查。对符合下列条件的申请,应当予以受理:

   (一)属于企业国有产权纠纷;(二)申请人具有合法的申请主体资格;(三)有明确的被申请人;(四)有具体的申请请求、事实依据及相关证据;(五)属于本机关管辖。

   第十四条 财政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书之日起30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规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对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对不属于本机关管辖的企业国有产权纠纷,应当告知申请人向有管辖权的财政机关提出申请。

   第十五条 财政机关应当自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申请受理之日起7日内,将受理通知书送达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并将申请书副本和所附证据送达被申请人一份。

   第十六条 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受理通知书之日起30日内,向财政机关提交书面答辩状及相关证据。逾期不提交答辩状的,不影响审理。

   被申请人应当提交答辩状正本一份,副本一式三份。答辩状所附证据应当提交一式四份。其中答辩状副本及所附证据由财政机关送达申请人一份。

   第十七条 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对自己的主张负有举证责任。不提交证据的,将承担举证不能的责任。

   第十八条 财政机关受理企业国有产权纠纷后,应当进行全面审查。发现事实不清或者证据不足的,可以书面通知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补充证据,也可以进行必要的调查。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补充证据的通知之日起15日内,将补充证据一式四份提交财政机关。

   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超过前款规定期限补充证据的,除有正当理由外,财政机关不予接受。

   第十九条 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期间,当事人应当维持系争企业国有产权现状,不得采取任何变更或者损害系争国有产权的行为。

   第二十条 财政机关审理企业国有产权纠纷案件,应当组织当事人对所提交的证据进行质证,安排当事人进行事实陈述和辩论。

   质证时,当事人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就己方提交的证据名称、证据来源、证明事实等进行说明;对方有权对所举的证据进行质疑,提出异议并说明理由和根据。未经双方质证的证据,财政机关不得将其作为调处的根据。

   第二十一条 事实陈述和辩论结束后,当事人应当向财政机关提交书面陈述意见一式三份。

   第二十二条 财政机关在查明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应当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自产权纠纷受理后至裁决作出前,均可以通过调解方式解决纠纷。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应当在调解协议上签字盖章。财政机关应当制作调解协议确认书,调解协议由财政机关确认后生效。

   第二十四条 在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调处:

   (一)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国有企业、或者其他全民所有制单位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二)调处中涉及法律适用问题,需要送请有权机关作出解释或者确认的;(三)调处须以其他相关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相关案件尚未审结的;(四)其他应当中止调处的情形。

   中止调处的原因消除后,恢复调处。

   第二十五条 在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裁决作出前,申请人要求撤回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申请的,经说明理由,可以撤回;撤回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申请的,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终止。

   第二十六条 在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过程中,由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改变等事由,致使原企业国有产权纠纷管辖权属等方面发生变化,财政机关不能继续调处的,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终止。

   第二十七条 财政机关对调解不成的企业国有产权纠纷,应当根据已查明的事实、证据,依法作出裁决。

   裁决应当制作裁决书。裁决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申请人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与委托代理人的名称和身份;(二)被申请人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与委托代理人的名称与身份;(三)申请人申请事项;(四)被申请人答辩事项;(五)财政机关认定的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六)裁决结论;(七)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八)裁决机关印章及裁决日期。

   第二十八条 财政机关调处企业国有产权纠纷,应当自被申请人答辩期满之日起6个月内调处完毕。案情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的,经财政机关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对不予受理决定、裁决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不影响裁决决定的执行。

   第三十条 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或者裁决书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一条 财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中徇私舞弊,或者有其他渎职、失职行为的,由所在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二条 当事人隐匿、伪造证据,致使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或者导致错误裁决的,财政机关可以根据情节,提请有关部门对有关责任人员和单位依法处理;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三条 当事人不接受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或者不如实提供材料,致使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工作无法进行,损害国家利益的,财政机关可以根据情节,提请有关部门对有关责任人员和单位依法处理;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四条 本规则中的期间以日计算的均从次日起算;期满之日为法定节、假日的,以节、假日的次日为期满之日。

   第三十五条 本规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蚌埠市政府系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工作办法

安徽省蚌埠市人民政府


蚌政〔2004〕28号



印发蚌埠市政府系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工作办法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蚌埠市政府系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工作办法》已经市十三届人民政府第 9 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四年二月二十六日



蚌埠市政府系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工作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做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以下简称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以下简称建议)及政协建议案、提案的办理工作,规范办理工作程序,提高办理工作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指:
(一)市人民代表大会期间人大代表依法提出并经大会主席团决定、交由市人民政府办理的议案;
(二)市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提出的建议和市人大代表提出、经大会主席团决定改作建议处理的议案。
(三)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市人大常委会交办的市人大代表书面建议;
(四)经市政协常务委员会会议或主席会议讨论通过向市政府提出的建议;
(五)市政协参加单位或委员提出并经市政协提案委审查立案的书面意见和建议;
(六)省人民政府交办的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
第三条 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应当遵循依法办理、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实现办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
第四条 市政府政务督查和目标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政府督查目标办)负责对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县、区人民政府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


第二章 承办工作机构


第五条 按照管辖范围和业务分工,办理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归口管理。
(一)议案、重点提案由市人民政府负责人领衔办理,有关部门承担具体办理工作;
(二)建议案、建议、一般提案由市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下级人民政府具体承办;内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由市人民政府指定一个主办部门,其他相关部门为协办部门。主办部门要积极与协办部门沟通协商,协办部门应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办理工作。
第六条 承办工作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
(一)明确一位领导分管办理工作;
(二)明确主管办理工作的部门;
(三)明确办理工作人员;
(四)承办部门主要领导应亲自处理重要的建议、提案,听取办理工作汇报,检查办理工作进度,及时解决办理工作中的问题,按时完成办理任务,坚持并不断完善领导领衔办理的制度。
第七条 为保证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的办理质量,承办部门应当让责任心强,熟悉业务,工作高效的人员承担办理工作,并保持承办人员的相对稳定性。


第三章 办理程序


第一节 交办与承接

第八条 议案、建议、建议案、提案按以下程序交办:
(一)市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提出的议案、建议和市政协全体会议期间提出的重点提案由市政府督查目标办进行分办协调后拟出办理意见,报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或市长办分会议审定后召开会议交办;
(二)建议案由市政府督查目标办提出办理意见,呈市政府领导批示后转有关部门办理;
(三)闭会期间提出的建议,由市政府督查目标办交办;
(四)一般提案由市政协直接交市政府有关部门办理;
(五)承办部门接到议案、建议、建议案、提案后,应核对交办是否准确,如认为交办不准需要调整的,应在5日内向市政府督查目标办、市政协提案委提出,不得延误或自行转办。


第二节 办理与答复

第九条 办理工作应积极主动,实事求是,重在解决问题。对符合国家法律、政策规定,应该解决并有条件解决的,要及时认真研究,尽快解决。应该解决但因客观条件限制、暂时难以解决的,要制订计划,创造条件,逐步解决。属国家法律、政策禁止或与事实不符、不可行的,应实事求事地向提议人或提案人说明情况。对超出职权范围的事项,应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争取解决,同时向提议人或提案人说明情况。
第十条 提高办理工作效率,所有议案、建议、建议案、提案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办结。承办部门从承接之日起,应在3个月内办结,并书面答复提议人或提案人;少数办理难度较大的建议或提案,在向交办机关的提议人、提案人说明情况后,也应在6个月内办结。议案、重点提案办理,具体承办部门应在3个月内提出办理意见。协办部门一般应在交办后一个月内将办理结果书面送交主办部门。凡代表对答复不满意要求重新办理的建议,承办单位要继续认真办理,并在一个月内再次答复。建议案办理,具体承办部门要及时向市政府报告办理情况。
第十一条 办理议案、建议、建议案、提案时,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提议人或提案人的联系。制定办理方案要充分听取提议人或提案人的意见,真正把握他们提出建议、提案的意图;办理过程中要邀请提议人或提案人参与,使其及时了解办理工作的进展情况,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办结后,要主动邀请提议人或提案人视察、检查,听取工作意见。寄送复文时须附《蚌埠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政协提案)办复意见征询表》。
第十二条 议案、建议、建议案、提案办理按以下程序答复:
(一)议案、建议案、重点提案答复稿由市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审定,以市人民政府文件答复;
(二)建议答复稿由承办部门拟写,经部门负责人审阅后报市政府督查目标办审查,以承办部门文件答复每位提议人; 一般提案答复稿由承办部门拟写,部门负责人审阅,在征求提案人意见后答复。
(三)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承办部门办理的建议、一般提案答复,协办部门应将本部门办理情况书面交主办部门,由主办部门汇总、拟写答复稿,按以上程序答复;
(四)省人民政府交办的建议、提案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答复。
第十三条 答复函要按统一格式行文,建议、一般提案答复时应注明办复类别、联系人和联系电话。所有答复函均须抄送市人大人选代表工委或市政协提案委和市政府督查目标办。承办部门的内设机构或下属机构不得直接答复提议人或提案人。答复内容需要请示后再答复的,应按规定程序请示,不得以请示代替答复函。


第三节 检查与总结

第十四条 加强督查,推动议案、建议、建议案、提案的落实。议案、建议、建议案、提案答复后,承办部门要组织自查,对答复落实的应在本年度落实到位;对正在解决或列入计划解决的议案、建议、建议案和提案,要制定跟踪落实措施,不得以复代办。市政府督查目标办要不定期对办理工作进度和质量进行督查,适时进行重点抽查,促使答复的事项全面落实。
第十五条 承办部门每年对办理工作进行总结,向市政府督查目标办书面报告,同时做好建议、提案办理的立卷归档工作。


第四章 奖励与惩罚

第十六条 切实加强对办理工作的考核奖励工作。市政府对办理工作实行年度目标管理,年底进行考核,市政府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对办理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市政府对特别优秀的先进承办单位予以通报表彰。对于受到表彰奖励的先进个人,承办单位在机关工作人员年度考核中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先进承办单位、先进承办个人每年评选一次,由市政府督查目标办组织实施。承办单位可根据各自情况,对办理工作突出的下属单位和经办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
对工作责任不落实,办理质量差,提议人或提案人意见较大,工作疏忽,遗失议案、建议、建议案、提案文件,在办理过程中相互推诿,拖延不办,敷衍塞责,草率应付,贻误工作,产生不良影响,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或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并视情节轻重追究承办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受到通报批评的单位,年度目标考核中,议案、建议、建议案、提案办理工作不得分。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市政府督查目标办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蚌埠市人民政府《印发蚌埠市人民政府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办法的通知》(蚌政〔1998〕73号)同时废止。